三个纬度解读嘉宝莉助学模式

来源媒体:嘉宝莉   发布日期:2014-08-16

  8月8日,“微爱十年 让爱放心”嘉宝莉助学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当代MOMA云阶行馆举行。嘉宝莉助学基金会秘书长周长怀、南方周末报社市场部执行总监向涤坤等,及嘉宝莉资助过的部分学生代表,以及“走吧 微爱”嘉宝莉助学志愿者活动亲历者一起,就嘉宝莉十年助学进行总结和分享。

  “嘉宝莉助学基金会10年的捐助数额虽然不是最大的,但是她10年的坚守,10年企业与高校合作的模式,为民间公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谈及嘉宝莉助学,暨南大学团委书记成品兴赞赏有加。

 

  “她这种模式在社会上的影响非常好,一方面是实实在在帮助了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另外一方面是凝聚了一批愿意为这件事情付出的一些团体,包括大学生,包括我们这样的媒体。”南方周末报社总经理毛哲对嘉宝莉助学也给予极高的评价。

 

  武汉大学团委书记文云冬对嘉宝莉助学也表示了同样的认可:“10年,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花这么多心思,花这么多力量做这种事情,这个坚持确实让我们非常感动。”

 

  百蹊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潘鲁湲的发言也掷地有声:“和嘉宝莉助学基金会一样,百蹊教育基金会资助的也是贫困和欠发达地区的学生,从这一点说,嘉宝莉和百蹊助学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只希望踏踏实实地为民间公益事业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8月8日,“微爱十年,让爱放心”嘉宝莉助学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当代MOMA云阶行馆举行。百蹊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潘鲁湲、多背一公斤项目经理梁晓帆、中国扶贫基金会资源发展部处长杨晋、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运营总监虞婕、新公民计划项目主管魏佳羽、我们的自由天空公益助学韩晓利等NGO公益组织负责人应邀出席会议,和本次研讨会的主办方广东省嘉宝莉助学基金会秘书长周长怀、南方周末报社市场部执行总监向涤坤,嘉宝莉资助过的部分学生代表,以及来自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三位参加过“走吧 微爱”嘉宝莉助学志愿者活动的亲历者一起,就嘉宝莉十年助学进行总结和分享,并就嘉宝莉助学模式和中国民间公益事业的未来发展进行了积极探讨。

 

  嘉宝莉助学基金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和南方周末有什么关系?NGO组织为什么会来到现场?是什么原因让嘉宝莉助学坚持了十年之久?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现场采访了周长怀秘书长。他告诉记者,嘉宝莉助学有两个基本特质。一是“专注助学”,始终专注于中学阶段贫困学生的学习生活费用资助,坚持资助少、边、农西部贫困地区,十年如一日。二是在运作、人员和财务上“保持独立”。自2004年起,嘉宝莉即成立专门的助学部,负责助学工作的实施与维护,基金会成立后,运作更加独立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助学款专款专用,每年的捐赠须全部用于助学款项支出,而助学部、基金会的运营则在企业的日常管理费用中列支。他认为:“基金会运作的专业化可以从三个方面的纬度来解读,这就是嘉宝莉助学的长度、宽度和深度。”

 

  延展助学的长度

  “嘉宝莉助学不是通过社会化机构简单地给钱给物就算了,而是关注如何把基金会链条尽量优化,直接面对助学点和受资助的学生,减少中间环节,让助学的流程更短一些。与此同时,基金会注重延展助学服务的长度,不是单纯的资助完就结束了,而是在过程中逐步融入了助学点的社会化征集、多背一公斤、微爱回访、暑期夏令营、一对一帮扶、高考帮扶计划、‘你好,新生’圆梦活动等多种形式,更多地注重活动的内容,本着‘资助不止于捐助’的助学理念,在长度上做足了文章。嘉宝莉从2004年助学开始,10年间从未中断过,这也是嘉宝莉助学长度的具体体现。”周长怀告诉记者。

 

  事实的确如此。早在2004年8月8日,嘉宝莉就首次与国家民委合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启动了“兴边富民助学工程——嘉宝莉民族团结助学活动”,嘉宝莉首批捐助450万元,资助3000名小学升初中的少数民族学生完成初中三年学业。出席本次研讨会的方新星和活动中经常提及的自升凤、罗庭芬等一大批耳熟能详的名字成为了嘉宝莉首批资助的对象。

 

  2007年8月,第二期“嘉宝莉民族团结助学工程”在古城西安启动,嘉宝莉再次捐助450万元,资助1500名初中升高中的贫困学子完成高中三年学业。从这一年开始,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嘉宝莉助学的对象由初中生改为高中生。

 

  2010年,广东省嘉宝莉助学基金会成立,成为中国涂料行业首家非公募性质的基金会。从这一年开始,基金会与南方周末合作,一起启动了“走吧 微爱”嘉宝莉助学志愿者活动。从此,嘉宝莉志愿者活动被赋予了鲜明的主题,等一大批高校爱心学子加入到嘉宝莉助学的行列,为更多的山区孩子带去了人文关怀。

 

  嘉宝莉助学从一开始就直接对接助学点和受助学生,减少中间环节,做到工作流程标准化。每年3月,嘉宝莉会面向社会征召助学点,通过遍布全国的嘉宝莉经销商伙伴推荐,通过高校老师和志愿者推荐,通过社会热心人士和NGO组织推荐,通过人人网等相关网站征召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并直接与当地学校及教育部门联系,综合评估后最终选定当年的助学点。对部分有代表性的学校,嘉宝莉也会实行定点资助。助学点确定后,基金会与助学点会签订捐赠协议,初步确定资助学生名额。

 

  为保证受助学生选择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帮助受助学生更好地成长,2006年开始,嘉宝莉联合各大高校开展“传递关爱—嘉宝莉青年志愿者活动”。招募高校志愿者前往广西、云南等地,到包括当年新增助学点在内的各地嘉宝莉助学点,走访每一个受助学生家庭,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调研嘉宝莉助学款是否真正到达孩子们手上,给予孩子们学习上的关心和生活上的关爱,同时筛选新增助学点的受助学生,确保捐款真正帮助到最有需要的孩子。每年9、10月份,基金会会在各助学点举行启动仪式,亲手把助学款交到受助学生的手上。

 

  在保证志愿者完成受助学生遴选和经费使用报告等本质工作的前提下,基金会还力所能及地给予学生更多关注。将公益时间前置,开展“多背一公斤”、“高考帮扶”活动;同时延长助学关注,开展“你好 新生”圆梦活动。每年10月,基金会都会邀请高考圆梦的嘉宝莉班学子共聚一堂,认识交流,并邀请嘉宾做主题分享,给予他们大学生活的指导和建议,以帮助他们把握人生开端,赢在起跑线上。

 

  十年,在岁月长河中不过短短的一瞬。十年,却可能改变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命运,许多当年稚气未脱的山区少年如今已经进入高等学府学习深造,有的已步入社会在不同的岗位上建功立业。出席当天研讨会并作分享的方新星就介绍了她《带着责任去成长》的经历。她从一个爱唱歌跟着爷爷生活的小姑娘,到第一次去嘉宝莉公司见到仇启明伯伯,到第一次赴北京参加首届嘉宝莉助学活动,从嘉宝莉班学生,到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求学,再到四川嘉宝莉的一名员工,如果当初没有遇到嘉宝莉,她或许会是另外一种人生。

 

  十年间,嘉宝莉助学款从每人每年500元,到1000、1500,再到2000元,先后捐资1833万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设立231个嘉宝莉助学点,资助了50个民族的6745名贫困学子,其中有1807人已经圆梦大学。

 

  十年,许多企业已经完成了从创立到消亡的过程,而嘉宝莉的年销售额却从当年的5亿到如今成功迈入30亿元俱乐部,成为了连续四年跻身全球涂料50强的中国本土涂料领头羊。那些10年前后的人和事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动和记忆呢?这也就是嘉宝莉联合南方周末举办此次研讨会的目的之一。

 

  拓展助学的宽度

  “在延展助学长度的同时,嘉宝莉助学基金会还更多地拓展助学的宽度,把助学做成为一个开放的平台。基金会利用社会化资源,让更多有热情、有能力、有时间的大学生介入进来,让一些媒体也参与其中,包括嘉宝莉经销商、员工、供应商也加入到了嘉宝莉助学的行列。嘉宝莉助学的平台化,不仅更好地发挥了基金会的作用,让更多的人有钱的出钱,有力地出力,在这个平台上自由地发挥,而且通过这个平台释放了自己的爱心,感染他们今后更多地参与到助学和其它的公益事业中。”在介绍嘉宝莉助学的宽度时,周长怀如此表示。

 

  联合国家民委启动民族团结助学。早在嘉宝莉助学的前期,嘉宝莉就联合国家民委共同开展民族团结助学活动。利用民委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职能,更多地资助贫困山区的少数民族孩子实现了求学梦,为我国的民族团结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即便是后期成立嘉宝莉助学基金会,资助对象中少数民族仍然占较大多数。10年间,全国56个民族中,已有50个民族的孩子得到过基金会的资助。

 

  联合经销商和员工一起做公益。嘉宝莉助学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实现,有赖于分布于全国各地的经销网点的支持,广泛参与助学点推荐、回访及助学金发放等工作。公司员工也会自发地参与到助学活动中。兰州经销商朱仁爱,不仅自己资助了仁爱光彩小学,还多次到永登一中等嘉宝莉助学点回访受助学生,延续资助个别高中毕业后有困难的学生完成大学学业。永州经销商蒋淑华也